寒热病
⽪寒热者,不可附席,⽑发焦,鼻槁腊,不得汗,取之三

之络,以补手太

。肌寒热者,肌痛,⽑发焦而

槁腊,不得汗取三

于下,以去其⾎者,补⾜太

以出其汗。
骨寒热者病无所安,汗注不休。齿未槁,取其少

于

股之络;齿已槁,死不治。骨厥亦然。骨痹,举节不用而痛,汗注烦心,取三

之经补之。
⾝有所伤,⾎出多及中风寒,苦有所堕坠,四支懈惰不收,名曰体惰,取其腹小脐下三结

。三结

者,

明、太

也,脐下三寸关元也。厥痹者,厥气上及腹,取


之络,视主病也,泻

补

经也。
颈侧之动脉人

。人

,⾜

明也,在婴筋之前。婴筋之后,手

明也,名曰扶突。次脉,⾜少

脉也,名曰天牖,次脉,⾜太

也,名曰天柱。腋下动脉臂太

也,名曰天府。


头痛,

満不得息,取之人

。暴喑气□,取扶突与⾆本出⾎。暴聋气蒙,耳目不明,取天牖。暴挛痫眩,⾜不任⾝,取天柱。暴瘅內逆,肝肺相搏,⾎溢鼻口,取天府。此为天牖五部。
臂

明有⼊□齿者名曰大

,下齿龋取之臂,恶寒补之,不恶寒泻之。⾜太

有⼊頄□齿者,名曰角孙,上齿龋取之,在鼻与頄前,方病之时其脉盛,盛则泻之虚则补之。一曰取之出鼻外。
⾜

明有挟鼻⼊于面者,名曰悬颅,属口,对⼊系目本,视有过者取之,损有余,益不⾜,反者益其。⾜太

有通项⼊于脑者,正属目本,名曰眼系,头目苦痛取之,在项中两筋间,⼊脑乃别。

跷

跷,


相

,

⼊

,

出

,

于目锐眦。

气盛则瞋目,

气盛则瞑目。
热厥取⾜太

、少

,皆留之;寒厥取⾜

明、少

于⾜,皆留之。⾆纵涎下,烦悗,取⾜少

。振寒洒洒鼓颔,不得汗出,腹

烦悗,取手太

。刺虚者,刺其去也;刺实者,刺其来也。
舂取络脉,夏取分腠,秋取气口,冬取经输,凡此四时,各以时为齐。络脉治⽪肤,分腠治肌⾁,气口治筋脉,经输治骨髓。五蔵⾝有五部:伏兔一;腓二,腓者,□也;背三;五蔵之腧四;项五。此五部有痈疽者死。
病始手臂者,先取手

明、太

而汗出;病始头首者,先取项太

而汗出;病始⾜胫者,先取⾜

明而汗出;臂太

可汗出,⾜

明可汗出。故取

而汗出甚者,止之于

;取

而汗出甚者,止之于

。凡刺之害,中而不去则精怈,不中而去则致气;精怈则病甚而恇,致气则生为痈疽也。
译文 琊在⽪肤而发寒发热,就会使⽪肤不能挨着

席,⽑发⼲枯,鼻孔⼲燥,不出汗。治疗应取⾜太

经的络⽳,再用补法针刺手太

经的经⽳。琊在肌⾁而发寒发热,就会出现肌⾁疼痛,⽑发⼲枯而且嘴

⼲燥,不出汗等症状。治疗应取⾜太

经在下肢的络⽳来祛除淤⾎,用补法补⾜太

经来使病人出汗。
琊⼊于骨而发寒发热,疼痛得寝食难安,出汗不止。如果患者牙齿尚未枯槁,可取⾜少

经腿大內侧的络⽳治疗;如果患者牙齿已经枯槁,就是不可治疗的死症。对骨厥症的诊治也是这样的。患骨痹的,周⾝关节不能自如活动而且疼痛,大汗淋漓,心中烦燥。治疗应取三

经的⽳位,用补法。
⾝体受外伤且出⾎很多,又受了风寒,或是从⾼处坠落受伤,以致四肢肌⾁萎缩无力,懒得活动,这种症状称为体惰。治疗应取腹小肚脐下三结

⽳。三结

⽳就是⾜

明胃经、⾜太

脾经和任脉结

在脐下三寸的关元⽳。患厥痹症,厥逆之气上达部腹。治疗应取

经或

经的络⽳,但要察明主要病症在何经,若在

经则用泻法,在

经用补法。
颈侧的动脉上的⽳位叫人

。人

⽳属于⾜

明经,在颈筋的前面。颈筋后面的⽳位,属于手

明经,叫做扶突。再后的经脉是⾜少

经,上面的⽳位叫做天牖。再后的经脉是⾜太

经,上面的⽳位名叫天柱。腋下动脉是手太

经,上面的⽳位叫做天府。

琊上逆而引起的头痛、

満、呼昅不畅等症状,治疗应取人

⽳。突然失音,气梗塞,治疗可刺扶突⽳和⾆本出⾎。突然耳聋,经气蒙蔽,耳目不明,治疗应取天牖⽳。突然拘挛、癫痫、头晕目眩、站不起来,治疗应取天柱⽳。突然口渴,內脏气逆,肝肺两经脉琊火相搏,导致⾎上溢,口鼻出⾎,治疗应取天府⽳。以上是头部大牖五个腧⽳所在位置和主治的病症。
手

明经,上⼊颧骨而遍于齿龈的,有⽳名叫大

,下腭龋齿痛时,可取大

⽳治疗。如果臂部恶寒就用补法,没有恶寒的,用泻法。⾜太

经,上⼊颊而遍于齿龈的,有⽳名叫角孙,上腭龋齿痛时,可取角孙⽳治疗,同时取在鼻与颧骨前的⽳位。刚发病时,如果脉盛就用泻法,脉虚就用补法。另一种说法是取鼻外侧的禾窌、

香⽳。
⾜

明经,有夹鼻两侧而行,⼊于面部的经脉,上有⽳叫做悬颅。该经脉下行的属口,上行的对着口角⼊眼睛深处,诊视如有病变,就取悬颅⽳治疗,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,如果治疗方法相反,就会加重病情。⾜太

经有通过颈项而⼊脑部的,此⽳直属目本,名为眼系(即天柱⽳),头痛、眼病可以取之治疗,⽳在项中两筋之间。⾜太

经进⼊头部后就分属

蹻和

蹻二脉,


两脉相

,

⼊于

,

出于

,

汇于眼內角的睛明⽳。

气盛就会瞠目,

气盛就会常常闭眼。
热厥症的治疗应取⾜太

经、⾜少

经,都要留针;寒厥症的治疗应取⾜

明经、⾜少

经,在⾜部取⽳,都要留针。⾆头难于收卷,口涎流出,內心烦闷,治疗应取⾜少

经⽳。浑⾝发冷,上下腭象鼓一样打颤,不出汗,腹

,心中烦闷,治疗应取手太

经⽳。针刺虚症,应刺营卫气虚处,用补法;针刺实症,应刺营卫气实处,用泻法。
舂季针刺,可取络脉间的⽳位;夏季针刺时,可取肌⾁与⽪肤间的⽳位;秋季针刺时,可取手太

经的⽳位;冬季针刺,可取各个经⽳。大凡四季的针刺,各有各的取⽳范围。取络脉能治⽪肤病,取肌⾁⽪肤间的⽳位可治肌⾁疼痛,取手太

经可治筋脉病,取经⽳可治骨髓、五脏的疾病。
人的⾝体有五个重要部位,即伏兔部、腓部、背部、五脏之腧⽳部和颈项部。在这五个部位若发生痈疽,都可能致死。疾病从手臂开始发生的,应先取手

明经、手太

经的⽳位治疗,使其出汗;疾病从头部开始发生的,应先取项部⾜太

经的⽳位治疗,使其出汗;疾病从⾜胫部开始发生的,应先取⾜

明经的⽳位治疗,使其出汗。针刺手太

经⽳可使汗出,针刺⾜

明经⽳也可使汗出,所以,取

经⽳而出汗多且不止的,可取

经⽳来止汗;取

经⽳而出汗多且不止的,可取

经⽳来止汗。针刺的危害在于已刺中病而不去针,这样就会使精气外怈;没有刺中病就去针,这样会导致琊气凝聚。精气外怈则病情加重且⾝体更加虚弱;琊气凝聚,则生成痈疽。
M.baXiAnXS.cC